您现在的位置: 弋阳教育网 >> 教育信息 >> 教师文萃 >> 教师论文 >> 文章正文 |
|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 |||||
作者:倪勇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7 | |||||
摘 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就此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已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教学目的之一。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恰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品味词句中和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亦然。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能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①而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和诵读就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品味词句是正确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句的感情色彩,掌握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个“关”字寓意无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更易,传为佳话;鲁迅的“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丛”字把白色恐怖之严重,鲁迅先生斗争精神之顽强,表现得何其淋漓;《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当我们读到文章时,一幅月色荷塘美景仿佛显现于前。正是通过品味词句,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美的所在。 品味词句固然可以获得审美感受,而诵读则是感知美的又一捷径。当前,“重讲解轻美读”依然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再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语句是何等的优美,谌称是讲究音韵美的典范。教师能引导学生复诵读,细心体会,就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本文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和谐统一的声韵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二、 激荡情感和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感知美仅仅是向美的殿堂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要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还须学会鉴赏美,即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价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呢?我认为激荡情感、启发想象就是最佳的途径。 情感常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倾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审美鉴赏首先离不开审美情感。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这些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激荡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则使学生向美的殿堂又迈进了一大步。 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用语言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表现,不像现实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因此在课文分析中除了唤起学生情感体验,还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③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④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会在脑中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从而进一步鉴赏到词的意境美。 三、 在写作和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审美鉴赏同时,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我认为,教师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办法。 写作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智力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首先是引导发现,即兴写作。学生的生活看起来单调,实际上身边不乏美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至少是感知甚少。因而语文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并表现之。其次是启发开导、挖掘内在美。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只有执着不懈挖掘的人才能采掘到它。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挖掘到本质的东西。再次是鼓励创新,写出新意。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美的创造,尤其是作文更缺乏创造性,固定模式盛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很难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从全新的角度,用全新的方法,反映个人的新鲜感受,从而使创造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生在写作中能创造美,在口语方面同样能表达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增加了,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当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确令人忧虑,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是相悖的。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心理来待口头表达训练。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课前三分钟即席演讲”的形式,即每节课抽出三分钟的时间,搞一次即席演讲。课前先拟好几个热点话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如“读书是否有用”、“谈心中的偶像”、“中学生不该上网”、“如何对待男女同学的交往”等等。演讲时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要文明得体流畅;二是仪态美,姿态要自然;三是思辨美,就是内容要有思想性和审美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不少学生在演讲时仪态自然,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妙语连珠,使听者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我还开设了专门的口语表达课,将口语表达放在与作文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这些口语表达课讲授口语交际知识,并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开展表情朗读、诗歌朗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没有美育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美的真谛。这对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注释: ①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世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②刘勰《文心雕龙》齐鲁书社,1982年第一版。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地址:弋阳县方志敏大道19号 邮编:334400 电话:(0793)5900169 5900150 版权所有: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 @ ALL RIGHTS RESERVED |